设备检修前井下机修工必须做到的工作前必须做的事
一、上班前必做
1、设备检修前,井下机械师应准备检修所需的材料、附件、工具、量具和安全防护用具,并认真检查、试验,确保合格。
2、设备维修前,井下机械师应精通设备维修内容、技术、质量标准和安全技术措施。
3、井下机械师必须经过认证。
4、机械师进入现场后,应联系维修设备及相关设备的司机。在处理故障之前,请确认故障的位置和性质。
5、清理现场维修设备的卫生和杂物,检查工作场所的屋顶支架和吊装吊装设备的吊点,检查周围是否有其他不安全因素。如有隐患,必须在工作前处理。
6、检查正在维修的设备是否已断电、上锁、挂牌,并联系设备司机或周边工作人员。
二、工作时必须这样做
1、维修人员应在其职责范围内对设备进行日常检查和保养,具体如下。
(1)检查设备的紧固件、连接件等是否齐全、完好。
(2)各转动部分是否有异响或振动?
(3)减速机、液压站等轴承温度是否超过规定:滑动轴承温度不得超过65℃,滚动轴承温度不得超过75℃。
(4)检查设备各部件液压油、润滑油的油量、油质、油温。
(5) 重点检查易损部位。
(6)转动部分的防护罩应完整可靠。
(7)机械(或液压)安全保护装置应灵敏可靠。
(8)每个焊件应无变形、无开焊、无裂纹。
(9)机械传动系统中的齿轮、链轮、链条、刮板、托辊、钢丝绳等部件未磨损(或变形)超限,运转正常。
(10)液压系统中的接头、油管、液压阀、千斤顶等应无泄漏、无缺陷、无变形。
(11)辅助设备应齐全完好。
(12)检查液力偶合器的液质、液量、易熔塞是否符合规定。
(13)输送带及接头符合要求托辊用冲压轴承座,无撕裂、拉边。
(14)上下运输输送机应有防倒车或防超速装置,所有保护装置齐全可靠。
2、设备应按规定的检查周期和内容进行保养和维修,不得漏检项目。
3、在倾斜角大于15°的位置检修时,不允许任何人同时工作。
4、拆卸设备时,必须按预定顺序进行,并测量必要的装配间隙和被拆卸零件的相对位置,并做标记并记录。
5、拆下的零件应放置在指定位置,不得妨碍操作和通行,物件应放稳。
6、设备拆解部位应清洁,设备加工面如有腐蚀,应除锈并涂上适当的润滑脂。
7、在拆卸较大的零件时,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止跌落和滑动的措施。
8、拆卸弹性、重型或滚动部件时应采取安全预防措施。
9、在拆装零件时,不得使用铸铁、铸铜等脆性材料或比零件硬的材料作为锤击垫或压垫。
10、开盖、油箱检查、更换或换油等时,必须注意盖好,防止煤矸石、灰尘、水或其他异物掉入;接合面;保护拆下的零件,并将其放置在干净、安全的地方,以防损坏、丢失或掉入机器中。
11、在装配滚动轴承时,无条件预热轴承时,使用软金属垫进行锤击或顶压装配。
12、刮板输送机、胶带输送机、绞车、水泵、给煤机等机械设备故障处理时,必须由两人进行。只有在锁定和标记后才能工作。
13、调整刮板中槽直线度时,严禁使用脚踏、用手或撬动运行的刮板链条。缩短和延长中间槽时,应固定链头,使用链夹,并在机尾安装保护罩。处理完机头或机尾故障、拉紧链条、连接好链条后,开始试运行前,人员必须离开飞机机头和机尾。
14、处理输送带跑偏时,停机调整上下托辊前后位置或调整中间架。检修输送带时,严禁工作人员站在机头、尾座、传动辊、输送带等运转部件上方;如因处理事故需要在上述部位工作,应派专人停车、断电、上锁、停电挂机,待卡方可工作。
15、更换输送带和制作输送带接头时,应与转动部位保持5米的距离。如果需要点动驱动器以拉动传送带,操作员必须离开输送机。
16、检查、维护减速机时,起升应平稳,不得损坏齿轮。拆装应由专人指导,箱口应密封严密,防止漏油。
17、在装配设备时,应先检查与装配有关的零部件的尺寸和精度等级,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装配。
18、换油或设备加油时,润滑脂的等级和油质应符合规定,并做好相关数据的记录。
19、禁止在设备运行时调整刹车。
20、禁止擅自拆装成套设备的零部件组装其他机械。
21、传送工具和工件时,发送方必须等待对方接收后才能松手;远距离传输必须系好吊索,严禁抛掷;高空作业或井筒作业时,工具必须系好安全绳,以防坠落。
22、各种安全保护装置、监控仪器和警示标志,未经主管许可,不得擅自拆卸和改动。
23、试验中使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、新材料时,应严格执行上一级技术负责人批准的安全措施。
24、两种以上工种联合作业时,必须指定专人统一指挥。
25、当需要进行地下焊接时,必须严格执行地下焊接的安全技术措施。
26、交班时不能完成的工作应在交接班时详细交接班人,完成的工作内容、剩余工作量、维修材料、工具和安全防护设备维修工作应详细交接。
三、下班后必做
1、大修后检查工具、材料、更换零件等。对设备内部进行全面检查,不得将无关零件、工具等物品留在机腔内,试运行前应由专人审查。
2、试车前,指定专人对维修时拆下或扔掉的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恢复检查,确保动作灵敏可靠。
3、试车前必须清除设备上的漂浮物;检修、清洗零件的废液应倒入指定的容器中,严禁乱倒;焊接后的余火必须完全扑灭。
4、大修后的设备必须全面验收;需要摇动的设备必须摇动。
5、设备大修后进行试运行,在施工负责人的统一指挥下,设置专人对主要部位进行监控,特别注意付给轴承等转动部件的温度、振动、转动声音和润滑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
6、检查结束后,将与司机和维修负责人一起进行检查;检验中发现检验质量不合格的,应当及时通知建设负责人,并及时处理。
7、认真填写维修记录,填写维修地点、维修内容、维修结果及遗留问题等,由双方签字,并整理存档维修资料。
8、维护现场环境卫生,清理现场杂物。
四、必知必知
(一)通用机械零件标准
1、 紧固件
(1)螺纹连接和锁紧件齐全,牢固可靠。螺栓头和螺母的棱角没有铲伤或严重变形,螺纹无乱扣和光扣。
(2)螺母拧紧后,螺栓螺纹应露出螺母1~3个螺距。不要在螺母下加额外的垫圈,以减少螺栓的突出长度。
(3)同一部位的紧固件应相同。主要连接部位或易受冲击载荷松动部位的螺母应采用锁紧螺母(后盖)或其他防松装置。使用花形螺母时,开口销应符合要求;螺母止动垫圈的包角应牢固;用铁丝锁紧螺母时,拧紧方向应与螺钉方向相同。接头应向内弯曲。
(4)螺栓不得弯曲,连接器灯孔内螺栓螺纹不得小于两个螺距。沉头螺栓拧紧后,沉头不得高于表面的连接器。
(5)键不能松动,键与键槽之间不得加垫。
2、轴和轴承
(1)轴无裂纹、损伤、腐蚀,运行时无异常振动。
(2)轴承磨损的最大允许游隙不超过表1-1中的规定。
(3)轴承润滑良好,不露油,转动灵活,无异响。
3、齿轮
(1)齿轮无断齿,齿面无裂纹、剥落。
(2)坑面积不得超过以下要求:
A 点蚀区域的高度接近齿高的 100%。
B 点蚀区高度占齿高的30%,长度占齿长的40%。
C 点蚀区高度占齿高的70%,长度占齿长的10%。
(3)齿面胶合面积不得超过齿长的1/3、1/2。
(4)齿厚磨损量不得超过以下要求:
A 硬化齿面齿轮,齿面磨损达到硬化层的80%。
B 软齿面齿轮,齿厚磨损为原齿厚的15%。
C开式齿轮,齿厚磨损为原齿厚的25%。
(5)齿轮副啮合的接触点面积应满足以下要求:
圆柱齿轮,齿长不小于50%,齿高不小于40%。
B锥齿轮,齿高和齿长不小于50%。
C 螺旋锥齿轮,齿长和齿高不小于30%~50%。
D蜗轮蜗杆,齿长不小于35%;齿高不小于50%;
E 圆柱齿轮副和蜗轮副的接触点分布应在齿面中间,锥齿轮副应在齿面中间并偏向小端。
4、减速器
(1)箱体无裂纹变形,接合面配合紧密,无油露。
(2)运行平稳,没有异响。
(3)润滑脂干净,油量适当。润滑面积超过大齿轮直径1/3左右,轴承润滑脂占油腔1/2~1/3 .
5、耦合
(1)联轴器端部间隙和同轴度应符合规定:
(2)齿轮联轴器的齿厚不得超过原齿厚的25%,键和螺栓不得松动。
(3)弹性联轴器弹性环外径与磨损后孔径之差不大于3mm,销螺母应有防松装置。
(4)链条联轴器链轮无裂纹或严重咬合,链轮齿厚磨损不超过3-5毫米。
6、液压联轴器
(1)机壳、泵轮无变形、无破损、无裂纹,运行无异响。
(2)易熔合金插头齐全,安装位置正确,不能用其他材料代替。
7、“三不漏”
(1)无漏油:固定设备的静止接头无油迹,转动和皮带轮部分允许有油迹,干燥后3分钟无油迹,半滴无滴落一个小时;移动设备的固定接头部分允许有油迹 干燥后30秒内无油污,无油污;旋转部分15分钟无滴水;非密封旋转部分无油迹。
(2)无漏气:空压机、换气扇、风管等静接头不漏气。手测动接头漏气距离无明显感觉。
(3)不漏水:静止的固定接头面上看不到水,转动部分允许滴水,但不能成一条直线。
8、安全卫士
(1)凡是外露的电气设备和设备的外露转动部位容易接触,以及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部位或场所,均应加装防护罩或护栏。
(2)固定装置输送机,人经常穿越的地方应该有桥。桥应该有扶手和栏杆。
(3)机房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。
9、整理
(1)外壳和外露金属表面(有涂层的除外)应进行防腐处理。油漆应与原厂颜色相同。
(2)设备的防护栏、油标、注油孔、油塞等处应涂红漆。
(3)气管、水管、油(或工作液)管应分别涂漆。
(二)绞盘完好标准
1、滚轮单元
(1)滚筒无裂纹、破损或变形。固定螺栓和油塞不得高于滚筒表面。
(2)钢丝绳牢牢固定在卷筒上,绳夹不少于两对,钢丝绳不打结。
2、刹车和刹车轮
(1)刹车手柄和杠杆系统动作灵活可靠,刹车后刹车手柄的位置不超过水平位置。
(2)横拉杆螺栓、前叉头、刹车手柄、轴销无破损变形,横拉杆螺栓用后盖紧固。
(3)刹车带不断裂,磨损厚度不小于3mm。铆钉可靠不松动。
(4)刹车轮磨损深度不超过2mm,刹车轮表面无油迹。
3、安装
(1)底座无裂痕,底座螺丝紧固,护板完整完整,无变形。
(2)安装平稳牢固,运行无异响,无排油现象。
(3)信号装置应声光兼备,清晰可靠。
(三)胶带输送机完整标准
1、滚筒,托辊
(1)滚轮无裂纹,键无松动。胶面滚轮的胶层与滚轮表面紧密贴合,不应有分层、裂纹。
(2)托辊完整,转动灵活,无异响,无卡死现象,注油规律。缓冲托辊表面胶层磨损不超过原来的1/2厚度。
2、机身
(1)机头架、尾架、张紧器架不得焊接变形,尾架滑靴应平整、连接严密。
(2)中框笔直无焊接,吊绳(上吊宽应大于下宽),车架完整,固定可靠,无严重腐蚀。
3、胶带、张紧器和卷收器
(1)胶带不断裂,横向裂纹不超过宽度的5%,保护层剥离不超过0.3mm2,中间破损面宽度纤维层不应超过宽度的5%。
(2)接头夹牢固平整,硫化接头无裂纹、起泡、断边。
(3)运行中胶带不打滑、不跑偏。上胶带不突出超出滚筒和托辊的边缘,下胶带不磨框。
(4)拖拉机车架没有损坏或变形。车轮在轨道上运行没有异响。
(5)张紧装置的调整余量不小于全调整行程的1/5,伸缩牵引小车行程不小于17mm。
4、刹车,清扫车
(1)制动装置传动杆灵活可靠,销无松动、缺油现象。制动轮表面无油迹,液压系统不漏油。
(2)松开刹车时,刹车蹄的间隙不大于2mm;刹车时,刹车蹄与刹车轮紧密接触,有效接触面积不应小于60%,制动可靠。
5、 保障措施
(1)速度保护、防滑、防跑偏、断带、满仓等保护装置齐全,灵敏可靠。
(2)当两个或多个磁带输送机串联时,应安装联锁装置。
6、信号
信号装置必须声光兼备,清晰可靠。
7、组装好的轴瓦应满足以下要求:
装配轴瓦时,应加热装配,不得用锤子敲打。如果轴承用油加热,油温不应超过100度。轴承与轴承座(肩)应相互靠近,轴承盖和垫圈必须平整并靠近轴承壳端面。
8、检查变速箱应满足以下要求:
(1)箱体干净无杂物,油脂符合要求。
(2)传动红齿轮啮合间隙应符合相关规定。若采用注铅法检查,导杆长度不应小于5节距。长,应沿径向均匀放置。不少于2A的铅条。
(3)圆柱齿轮与锥齿轮的接触轴向不应小于50%,径向不应小于40%。
9、联轴器组装:弹性圆柱销联轴器组装时托辊用冲压轴承座,两个半联轴器后端面的间隙和两轴的同轴度应符合规定要求。
10、在设备安装(或拆卸)吊装过程中,应注意以下事项:
(1)起重前,安全负责人应对起重梁、手拉葫芦、钢丝绳套、卸扣、滑轮千斤顶进行检查,严禁使用不合格的起重设施。
(2)使用手动葫芦吊装时,必须两人进行,一人操作,一人监控,严禁单人吊装。监控负责人一定要密切注意对吊装过程中的安全情况,及时提醒指挥员和操作人员,一旦发现危险情况,立即停止作业,待危险情况消除后方可进行吊装。
(3)用卷扬机吊装时,应缓慢施力。用吊装重物吊起高处时,应仔细检查吊装的生根部分、手拉葫芦及连接处是否有异常。部分,并在再次吊装之前确保没有问题。
(4)吊装时,严禁站在被吊物下方,手脚不要伸向可能被挤压的地方。吊装时,施工人员应离开重物所在区域以免发生意外。
(5)用手葫芦吊装时,用力均匀往下拉链条,避免撞击。拉链条时,要小心防止链条自锁失效,吊物坠落会造成危及人身安全。
(6)在起重过程中,如果起重链条打滑或松动,手链和棘爪打滑,起重异常重,手拉葫芦工作异常,起重设备不稳定,旋转,摇摆。时,必须停止起吊,吊起的重物必须放下处置。
(7)吊装到位后,将拉链包紧,防止拉链自锁,造成吊装物坠落伤人。